网络隐私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,引发政府部门、互联网企业和广大用户的关注,什么软件会获取我们的隐私信息?哪些获取行为属于越界获取?该如何防范隐私泄漏和网络欺诈?
(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:FPData)
日前,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联合发布《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(2018年上半年)》,报告显示,目前几乎所有手机APP都在获取用户隐私信息,但大多数都能遵循“合法、正当、必要”的原则进行获取,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比例持续大幅降低,2018年上半年安卓APP越界获取比例降低到5.1%。
摄影头和话筒是重灾区
报告将用户不知情时个人信息被获取的情况称之为隐私泄露,报告显示移动网络隐私的泄露主要有手机软件获取、免费Wi-Fi窃取、旧手机设备泄露以及黑客攻击企业大数据等渠道。
在869个Android手机APP、275个iOS手机APP中,对三类隐私权限的获取情况进行逐一分析:“核心隐私权限”包括获取位置信息、读取手机号、读取短信记录、通话记录等;“重要隐私权限”包括打开摄像头、使用话筒录音、发送短信、发送彩信、拨打电话等;“普通隐私权限”则包括打开WiFi开关、打开蓝牙开关、获取设备信息等、打开数据网络等。
根据隐私安全测试结果显示,2017年下半年,几乎所有的安卓手机APP都在获取用户隐私权限,869个Android手机APP中未获取的仅占0.1%。其中生活购物类和投资理财类APP占比明显增加,生活购物类由7.6%增加到11.2%,投资理财类由9.1%增加到1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2018年上半年,获取“打开摄像头”权限的APP比例达到89.9%,获取“使用话筒录音”权限的APP比例达到86.2%,这两个权限也是用户最为关注的隐私信息。
一个良性的变化是,安卓手机APP在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比例在大幅降低,相比2017年上半年的25.3%,2018年上半年降到了5.1%。
对隐私权限管理相对完善的iOS系统,也存在隐私泄露问题。报告显示,2018年上半年iOS端获取用户隐私权限从69.3%骤增到93.8%,其中图像美化类获取比例高达100%。(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:FPData)
用户如何规避隐私被窃呢?
-
要尽量选择官方渠道,特别是投资理财、银行类APP,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山寨APP;
-
谨慎授予APP“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”“读取短信”“读取联系人”“读取位置信息”等权限;
-
对一些使用大量流量且没有告知的APP,及时检查和删除;
-
不要把手机中的QQ、微信、微博等设置为“自动登录”,密码最好定期更换;
-
不再使用APP时应彻底退出;
-
关闭某些APP的自启动功能,如果不能关闭,就卸载。
内容来源:防骗大数据(FPData)综合法治新闻、北方网、网络安全联盟,特此鸣谢!
编辑校对:白茂生、花魁、不知火煮
转载声明:请遵守CC协议,转载不注明来源上黑名单!